|
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32億,並正以每年3.2%的速度急劇增長。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由此產生的各種社會經濟問題,已經引起黨中央、國務院和各地黨委政府的重視和關心。中國有的專家認為,老齡化趨勢的加強帶來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老年人的醫療和護理問題。
|
|
|
|
|
|
|
養老長期照料體系相關專業項目-中國市場的機遇與潛力
|
|
美國壽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隅麗
公司執行總裁
美國老年學家, MAG, RCFE, Gerontologist
|
|
縱觀中國目前養老的困境和項目短缺,服務質量低下,尤其在缺乏現代養老專業化,科學化的管理和經營的現實情況下,即使許多現有的項目也未能發揮其應有功能,得不到廣大老人和其家人的親睞,故不可能取得或所期望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種狀況不但體現了對投資的極大浪費(不管其資金來源於國家或個人等私有企業),又加劇了相關項目和服務的繼續短缺.如果不改變目前的狀況,無論政府或私有企業,個體業對中國養老投資多少,仍然不能滿足中1.3.老人日益增長的各類養老服務需求。因此,我們已經看到在21 世紀,中國養老對“長期照料”各類服務項目的迫切需求和市場化發展的巨大潛力。對此消費市場的巨大需求,可以遊覽我們的>現代科學化養老助殘的十大項目在中國開發的市場潛力)一文,找到您對中國現代養老的市場開發和投資有興趣的項目與服務。
中國老齡辦2008年一月關於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保障措施是:制定居家養老服務發展規劃。各級政府應緊密結合本地實際,科學地研究制定本地城鄉社區發展居家養老服務規劃,並把它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社區建設總體規劃中,統籌安排,推動居家養老服務快速健康發展。 |
|
|
通過中國各界現已認同的中國養老危機,可以看到在21世紀,中國養老將對“長期照料體系”的各類服務項目有著迫切需求和市場化發展的巨大潛力。對於發展中國的養老事業和相關產業,近年來中國政府通過中國民政部,中國老齡委也相繼制定,頒布了許多關於社會,集體與個人興辦養老助殘福利事, 企業和設施的優惠政策,從政策上鼓勵社會參與,形成政府與社會共同努力來發展中國自己的養老助殘事業。據2004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列出的中國2005年經濟調控的五大重點中,同時也提出了“要確保國債資金投向農業及社會事業的弱小行業,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眾所周知,與中國養老密切相關的長期照料各類項目和服務歸屬於這個“弱小行業”裡。我們的服務將把現代最新的養老科學知識和技術運用於幫助中國養老助殘,長期照料體系項目和服務市場開發上,幫助中國的養老事業及長期照料體系中的大多服務項目從中國社會事業等< span class="font12-zi">“弱小行業”中迅速崛起。
對於中國現代養老市場供不應求的現象,除了中國老年人口老化的數量與速度,以及中國獨有的“獨生子女”等特點所造成的現狀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落後的養老服務體系和項目發展,以及落後的經營管理和服務也大大阻礙里市場的發展。為此,我們可以從下面近幾年來,中國許多媒體對中國目前養老項目和服務的相關市場需求報導,尤其是對現在中國老齡化城市和地區對養老項目的市場需求報導,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目前中國養老在“長期照料體系”相關專業項目和服務等領域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以及對科學化,專業化,多樣化綜合養老項目和服務的迫切需要。同時,通過了解中國養老市場相關項目和服務的短缺和需求, 各級政府和各界人士有興趣投入到發展,崛起中國現代化,科學化養老體系和項目的同行們,也可以根據這些市場調研的數據和現實需求,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目標來設計規化和經營有關項目和服務,在現代養老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導向下,抓住中國養老的商機,與其他產業一樣,以走市場化發展的道路, 即可以幫助中國逐步解決億萬老人和他們家庭養老的困難,又在項目開拓的同時使自己的企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對如何根據自己當地的實情開始創業,選擇項目, 科學設計和和規化項目,並如何有效益地經營管理項目以取得較好效益,在當地養老市場上增加自己的竟爭能力,更好更快地成功達到市場目標等,在這些問題上,我們在對老助殘領域的“長期照料體系”相關專業項目的一系列服務可以幫助對您取得成功.
(詳見> 對中國科學養老相關項目的專業諮詢和服務)。
|
|
|
|
|
|
|
|
中國市場總的需求概況 |
據中國新華網2002-03 的報導指出,“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32億,並正以每年3.2%的速度急劇增長。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由此產生的各種社會經濟問題,已經引起黨中央、國務院和各地黨委政府的重視和關心。中國有的專家認為,老齡化趨勢的加強帶來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老年人的醫療和護理問題。自1982年實行計劃生育以來,中國人口少出生了3億,造成單位家庭的人口呈現出縮量的趨勢:1995年城鎮家庭平均每戶3.7人,到2007年,這一數字將減少到2.9人。再加上婦女普遍就業,單身戶、夫妻戶的流行,可照料老年人的"資源"越來越少。而在都市化進程越快的地區這一狀況將越加嚴重:據調查,到2015年,上海80%的老年婦女只有一個孩子。獨生子女不與年老的父母同住,高達50%的喪偶率會更加深老年人的孤單,如何照料老年人,將成為當時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 按照中國的傳統道德,照料老人是子女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越來越嚴重的老齡化趨勢和許多現實問題之間的矛盾在現有條件下難以調和, 這種傳統美德實在難以為繼。比如, 在上海的調查中發現,因照顧老人而耽誤工作的人將首先被下崗;北京49.8%的人表示工作忙無法照顧老人,在這種情況下,家庭越來越不能承擔起照顧老人的責任,如果國家和社會不能行之有效地找到解決辦法,那麼,當道德問題轉變為普遍的社會問題的時候,結果會怎樣?恐怕難以想像。 為解決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我國政府制定了相應的戰略,這個戰略分為五個部分,一是要進一步發展經濟,增強經濟承受能力,這是解決老齡化問題的根本出路。二是重視家庭養老作用,積極推行社區養老服務,走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道路。三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保障體系。四是積極推進老年立法,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規體系,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五是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營造健康老齡化的環境”。
據《南方都市報》2005的報導:“'4:2:1'家庭模式在“兩會”上引起了代表們的熱烈討論,有政協委員呼籲,要通過政府立法、社會參與等形式,盡快建立起新型的養老模式,幫助“獨生父母”一代緩解來自家庭與社會的雙重壓力。獨生子女政策主要的影響是在城市。老人的晚年生活,最基本的需求有三:一是經濟收入,二是服務照料,三是親情慰藉。對於城市中的老人來說,多數人在經濟上是可以獨立的,有調查數據顯示,享有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老人比例在50%-70%之間。那麼,主要的問題就在於服務照料和親情慰藉了。但是實質性的進展仍然不盡如人意,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希望通過“兩會”代表的呼籲,能夠使這方面的問題得到國家的重視,能夠有可行的和可操作的規劃和方案來解決問題.中國社會,尤其是城市社會,正在從一個為溫飽而奮鬥的社會走向一個以消費為動力的社會,要完成這樣一個轉變,必須使老百姓沒有後顧之憂。就服務照料而言,單靠家庭肯定是不行的,現在的年輕人面臨的是激烈的職業競爭。所以,如果家中的老人臥病不起,需要子女抽出大量的時間來照料老人,子女就得冒被“炒魷魚”的風險。因此,社會化的老年服務是必鬚髮展的,而且這種服務的收費應該是一般家庭能夠負擔得起的。政府有關部門打起“社會福利社會化”的大旗已經有十餘年了,但是實質性的進展仍然不盡如意”.
在2004北京論壇及首屆學術大會上,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副教授陳功提出:“社區等非政府組織應介入養老.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後,老年人由誰來照料?,由於一對年輕夫婦贍養四個老人壓力太大,非政府組織應介入為老年人服務。讓一對夫婦為各自家里四個老人養老太辛苦”。據揚子晚報2002-10的“我國已進入老齡社會”報導,“據統計,全國約有1,000萬70歲以上高齡老人需要照顧,其中大多數人需要依靠子女供養.據中國老年科研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城市老人中,98%的老人目前依靠自我養老,不到2%由社區福利機構擔負。由於我國現有的老年人福利設施嚴重不足,社會福利機構的總床位數不到老年人總數的1%,無法滿足老年人養老的需要”。新華網2002-04報導,“調查顯示,我國城市老人集中收養需求強烈.民政部近日公佈的一項調查表明,我國城市老人希望由社會福利機構集中收養的願望日趨強烈,但當前福利機構的數量仍難以滿足老人的需要。中國的社會化養老已勢在必行。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政策室近年來對北京1600餘名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的調查證明,希望入住老年公寓的人數已達10餘萬人,而目前北京市城鄉養老機構擁有的床位數僅佔全市老年人的0.6%左右,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從總體上講,除少量為新建的以外,大多數是利用舊房改建的,設施簡陋,服務功能較差,無法適應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特殊需要。另外,可供老年人室外活動的綠地較少。同時,中國老齡協會調研部有關負責人認為,目前已具有相當購買力的老年人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和一些大中城市。10年之後,當現在50歲左右的人進入60歲以後,老年市場的巨大購買力將會充分地顯現出來。這批人中有許多人事業有成,退休金和儲蓄存款比現在60歲以上老年人有很大的提高,在消費觀念上也有很大的差異。這一群體是最早一批獨生子女的父母,子女少的狀況也會使他們更多地依賴於社區服務和選擇不同於現在的養老方式。現在所謂的老年人"高檔消費",在10年之後將後變成普通消費。從這個意義上說,老年消費正日益升溫”。
又據中國有關部門近年來的調查報告,老年人對老年住房、公寓、養老院的需求在未來的幾年裡呈增長趨勢。北京市50歲以上的常住人口中,希望現在住老年公寓和將來入住的老人分別為2.1萬和25.4萬人。就全國而言,現有4,2000多所養老院,加上社會興辦的老年機構,現收養老人不足100萬人,還不到目前全國1.2億老人人的1%。據信息時報2005-03-10報導,全國政協委員崔琳日前提交提案,建議將傳統的家庭養老為主轉為社會化養老,隨著老年人口的激增,社會對老人的贍養壓力進一步加大,特別是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這一代獨生子女目前已陸續進入婚育年齡,其家庭模式為“四二一”,即四個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一個孩子要同時贍養四位老人,隨著社會生活品質的不斷改善,平均壽命的延長,甚至還將出現“八四二一”家庭。養老壓力增大,這一家庭養老格局正在受到嚴峻挑戰,人們對社會化養老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崔琳還建議,從現在開始就立即著手,多渠道、多形式地鼓勵全社會或個人出資興辦不同層次的養老院、養老公寓、老年生活中心,以滿足老人的多種需求。由國家視同公益事業,提供優惠政策,建立功能齊全的現代老年公寓,為“空巢老人”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如劃撥場地,免收稅費、無息貸款等。建立多元化的混合型老年保障體系,打破傳統型家庭養老保障與現代型社會養老保障的兩極思維定式,在政府的主導及引導下,將經濟保障與服務保障結合起來,將”空巢老人”帶來的老年保障經濟壓力與社會服務壓力化解在一個責任共擔、縱橫交錯的安全網絡之中。
據信息時報2005-03-10報導,全國政協委員崔琳日前提交提案,建議將傳統的家庭養老為主轉為社會化養老,隨著老年人口的激增,社會對老人的贍養壓力進一步加大,特別是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這一代獨生子女目前已陸續進入婚育年齡,其家庭模式為“四二一”,即四個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一個孩子要同時贍養四位老人,隨著社會生活品質的不斷改善,平均壽命的延長,甚至還將出現“八四二一”家庭。養老壓力增大,這一家庭養老格局正在受到嚴峻挑戰,人們對社會化養老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崔琳還建議,從現在開始就立即著手,多渠道、多形式地鼓勵全社會或個人出資興辦不同層次的養老院、養老公寓、老年生活中心,以滿足老人的多種需求。由國家視同公益事業,提供優惠政策,建立功能齊全的現代老年公寓,為“空巢老人”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如劃撥場地,免收稅費、無息貸款等。建立多元化的混合型老年保障體系,打破傳統型家庭養老保障與現代型社會養老保障的兩極思維定式,在政府的主導及引導下,將經濟保障與服務保障結合起來,將”空巢老人”帶來的老年保障經濟壓力與社會服務壓力化解在一個責任共擔、縱橫交錯的安全網絡之中。
據中國神農架記者馬鳳蓮等人2005-4-18的報導,呼籲全社會都來關心老人。指出,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然而,隨著獨生子女的比例不斷擴大,一對夫妻贍養多對老人的現像已經非常普遍,由於子女工作繁忙、無兒無女等方面的原因,越來越多的老人不得不獨守“空巢”。而退休後的不適應感、孤獨感,導致不少老年人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和精神障礙。從社會角度來講應多渠道、多形式地鼓勵社會或個人出資興辦不同層次的養老院、養老公寓、老年生活中心,以滿足老人的多種需求。把養老服務作為一項公益事業。從不同層面豐富老年生活,從各個方面保障老年人權益。
人民日報2004-01-09“突出重點狠抓落實努力開創老齡工作新局面”一文指出, 國務院副總理、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主任回良玉在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強調,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突出重點,狠抓落實,努力開創老齡工作新局面。回良玉強調,2004年乃至今後一個時期,要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認真解決關係老年人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特別是老年人生活、醫療、贍養等突出問題,大力發展老年福利事業,落實老年人優待政策。切實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二是把老齡工作的重點放在基層社區和農村,紮紮實實地為老年人辦實事、辦好事。三是健全和完善老齡工作法規、政策,努力構建養老社會保障政策體系。制定老齡產業政策,大力扶持老齡產業發展。四是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總結基層的成功經驗,創造性地開展老齡工作。回良玉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老齡工作的領導,切實加強老齡機構建設,加大老齡事業經費投入。全國老齡委成員單位要各司其職,密切協作。全國老齡委辦公室要發揮綜合協調、督促檢查和參謀助手作用。
據三湘都市報2005-4-28“老年病人緣何滯留醫院”的報導:老年病人不肯出院,浪費了醫療資源。長沙市醫院住院部,遇到了幾個很“特別”的老年病人,他們的病情雖然基本得到控制,然而卻由於身體、家庭和社會等方面的種種原因而不願出院,其遭遇雖讓人同情但也讓醫院很為難。湘雅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楊教授表示,老年病人因子女不能照顧自己,擔心在家裡病情突發危及生命,滯留病房已成為現在的一個社會問題。如果子女真有不能親自護理老人的困難,最好將老年病人送往政府與企業聯合成立的康復醫院或小一點的醫院如區醫院、衛生院等地方療養,因為這些醫院也能給病人提供很好的看護,費用相對也低一些。專家提出:最好由社區照顧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法學研究所方所長認為,老年病人滯留醫院是個比較普遍的社會問題,它反映了我國目前社會工作的缺位,即家政服務很不到位,這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並妥善地解決這一矛盾。他指出,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子女因親身侍候老年病人而放棄工作職位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也是不現實的。只要子女能夠在精神上關愛老年病人,在物質上能為老年病人出錢出力,子女就算盡到了孝心。他建議老年病人在病情得到控制之後,最好不要呆在醫院,回家接受“社區照顧”是最好的。一方面,子女晚上回家可給老年病人提供精神上的親情關愛,不至於讓老年病人感到晚景寂寞淒涼;另一方面,白天“社區照顧”提供的鐘點陪伴服務、看護服務可使老年人不孤獨,在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突發時也可進行及時搶救,收費也相對便宜一些。
2004年07月19日魏萍撰文“若干年後我們在哪裡養老?”,並列舉如北京大學老齡健康與家庭研究中心曾毅教授等近年來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研究,這項調查是在22個省、市、自治區開展的,調查區域總人口為9.85億,佔全國總人口的85.3%。該課題在中標率僅15%的國際科研項目招標的激烈競爭中獲勝,得到美國老齡研究院資助,並獲得聯合國人口基金資助,也是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重點科研項目。其結果基本反映了我國高齡老人的生存狀況:現狀是經濟供養依靠子女多,享有社會保障支持少,日常照料依靠子女多,依靠社會少,閒暇時間多,文化生活少,帶病的多看病就醫的少;國情是國未富人先老”的現實難題,真正有養老金的少,家庭能負擔養老的少,在福利院養老的少,社會能承擔的少。研究發現,高齡老人在經濟、醫療、生活照料等方面正處於人生的高風險期,“相對”和“絕對”貧困老人居多。高齡老人有退休金的比例低,社會保障有限,主要是以家庭經濟供養為主,依賴性強且不穩定,經濟供養水平處於“相對貧困”和“絕對貧困”狀態。高齡老人是最需要醫療保障的人群,但由於經濟困難,看病就醫的少,多數農村高齡老人從來沒有去看過病。3%的老人患病得不到治療。調查還發現,高齡老人喪偶率高,有88.3%的老人日常照料更多地依賴其家庭,並開始向隔代轉移。家庭照料成員的減少和渠道的單一,使傳統生活照料模式遇到嚴重衝擊,嚴重影響高齡老人的生活質量。有多少個老人在福利機構裡?調查結果是:城鎮平均每個老年福利機構只有老人21名,農村每個老年服務機構裡只有15人,與整個老年人口形勢極不相稱其結果。研究提倡未來應構建“沒有圍牆的養老院”,強化社區功能提倡民辦養老機構,並提供個性化多渠道服務。35年前,中國有贍養老人能力的成人與老年人的比例是6:1,但按照目前的人口變化趨勢,再過35年,這一比例將陡降為1:2。也就是說,原來6個人養1個老人,將來會變成1個人養2個老人!怎麼個養法?什麼才是理想的養老?理想的養老在現實中還有多少障礙?北京大學人口所蔡文媚教授說,理想的養老應該包括物質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及。用這個標準衡量,目前我國的養老水平還遠遠不夠。只有提倡個人、社會、政府多方參與,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融入文化和人文關懷色彩,才有可能接近和實現理想的養老。新華網2001-10“老年用品呼聲高想愛不敢愛”的報導指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了老齡化的過程。 200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有1.3億,佔人口總數的10.2%。我國已經正式進入老年型國家的行列。據預測,203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達到3.1億,佔全國總人口比例的20.42%。到2050年,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將達到4.68億(其中80歲以上人口數達1億左右),佔人口總數的27.71%。老年人口的急劇增長,引起了全社會的關心和關注。
又據中新社北京2004年12月在綜述:“保姆荒,老齡化城市的窘慌”的報導說,正陷於前所未有的“保姆荒”衝擊中國城市老年人的生活,十萬家庭因無人能僱而一籌莫展。與往年不同,這次家政危機與外地人的節前返鄉潮並非同步爆發。事實上,今年以來,北京的家政服務業始終存在人力短缺的情況。一項近期調查表明,該市家政服務人員總體供應量比去年減少了三分之一。酬勞少、行業市場化程度低、職業理念與規範的薄弱等是目前輿論在此問題上的共識。若換個角度看,家政服務之所以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機能,則與中國大城市的老齡化現狀和由此產生的養老問題息息相關。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城市家庭約八千萬左右,其中三成以上有過用保姆的經歷,四成以上的家庭請保姆是為了照顧老人。也就是說,“保姆荒”首先對城市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了衝擊。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和老年人口數均居世界之冠.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來發布的權威性報告指出,二0二八年至二0三六年,中國老年人口將增至三億以上,年均增加一千萬人,每五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步入老齡社會的時間則要更早。過去的調查顯示,這些城市中“空巢家庭”的比例均超過三成。另一方面,當城市總人口老齡化的同時,老年人口的高齡化現像也在凸顯。這兩種變化結合起來必然涉及到最需要社會關照的養老問題。北京老年病醫療研究中心社會醫學部的研究報告顯示,約五分之一的六十歲以上老年人生活依賴照料幫助,體現了高齡老人的依賴率明顯加大。哈爾濱日報在2001-10-08的”老年人口高達99.2萬哈爾濱市病患老人找保姆難”的報導說據當時最新統計數據表明,哈市老年人口高達99.2萬。需要找人照顧的不在少數, 病患老人找保姆為何如此之難, 其主要原因一是大多數雇主都要求找一些有經驗的保姆, 二是農村進城打工的年輕保姆不但缺乏經驗,而且一般都不願意照顧病患老人。
從近期養老市場需求的部分媒體報導來看,首先是中國社科院人口所專家最新出版的《2004年中國社會藍皮書》.該藍皮書提出,中國將面臨在21世紀50年中, 前20年就業壓力大, 後30年養老壓力大的問題。專家認為, 如果在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發展中的問題, 現在的獨生子女將不得不步履沉重地度過自己的成年時代。據中國有關部門近年來的調查報告,老年人對老年住房、公寓、養老院的需求在未來的幾年裡呈增長趨勢。北京市50歲以上的常住人口中,希望現在住老年公寓和將來入住的老人分別為2.1萬和25.4萬人。就全國而言,現有42,000多所養老院,加上社會興辦的老年機構,現收養老人不足100萬人,還不到目前全國1.2億老人的1%。來自中國南方日報2004年“老年公寓大有市場”的報導中也提到, 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接近1.2億;老年人患各種疾病的比例高達60%-80%;獨生子女的父母子女少的狀況也會使他們更多地依賴社區服務和選擇不同於現在的養老方式。天津社科院老年問題專家郝麥收教授歷經一年在市內六區進行了社區專題調查,在2005-03-11提供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在接受調查的7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有90%的老人讚成社家養老模式. 該調查還顯示,,社家養老可以使老人在家同樣獲得傳統養老機構的日常照料、醫護、康復、娛樂、臨終關懷等一體化的專業護理服務。
從現存的主要問題和困境的部分媒體報導來看,解放日報2004年11月5日夕陽產業”何時朝陽紅?的報導也提到,據統計,到2025年,全國80歲以上需要長期護理的老人將達690萬。而目前中國不少養老機構專業工作人員缺乏,僅憑經驗照料老人,除一日三餐外,老人其他需求很難滿足;高校也沒有設置老年學、老年護理等專業教育。 建議,要發展,亟需規劃扶持, 要藉助社會力量,發展養老機構。上海市養老機構目前只有400多家,床位數佔老人數只有1.5%,嚴重供不應求。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老齡社會保障和產業研究王莉莉等人在2004年9月公佈的對“北京市社區敬老院服務狀況” 調查所存在問題的結論中也指出,服務項目單一,僅能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老人在精神、心理上的慰藉需求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醫護人員少,照料老人難都是目前存在的主要服務問題。調查還表明北京市養老機構中的工作人員學歷水平55%在初中及初中以下,他們缺乏相關崗位的技術培訓,沒有專業的醫護知識。這一方面不能滿足老人的照料需求,另一方面也容易產生服務質量糾紛和事故隱患。並且,由於不能很好的滿足老人的照料需求,很多敬老院往往不能接收需要長期照料的老人,而多接收一些身體狀況較好、沒有太多照料需求的老人,從而不能滿足那些由於缺乏家庭照料資源而需要住進敬老院的老人的需求。
據中國金豹網報導的“社會養老叫板傳統養老”一文指出,面對人口老齡化挑戰,養老問題牽動社會神經.據錦州市民政局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錦州地區60歲以上的老人有42萬左右,僅市區內的老人就有11.2萬左右。在城鎮,對父母進行經濟供養問題不很突出,難的是讓子女拿出時間和精力在生活上照料老人。據了解,除了在該市民政部門登記在案的9個養老院、84個鄉鎮敬老院的入住率達到61%以上外,錦州市建在社區內一些家庭模式私立的老年公寓的入住率已大多超過了90%。在這些走出家庭傳統養老方式的老人中,80%以上為自費尋求社會養老的老人。但雖然社會養老已被人們所接受,一些養老院、養老公寓的入住率也在逐年提高,可該市的一些養老機構也在面臨著停業的邊緣,傳統機構受考驗,究其原因是類似於人民公社化的敬老院的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在人的養老要求。據了解,現在老人選擇養老院、老年公寓時除了看中是否離家遠近外,入住條件、服務條件的好壞也是吸引老人是否能住進來的決定因素。
從中國東方網2001年8月28日“廣東數十萬老人認不得子女或家門”的消息報導說,患老年性癡呆症的老人,在廣東省約有45萬人,其中廣州市約佔7萬人。病人和家屬都承受著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經濟壓力,並帶來一系列家庭和社會問題。專家稱此為“21世紀的災難”。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市民對這種疾病的認識相當欠缺,根本做不到早期發現和正確的家庭康復護理,而相應的社區服務與設施也處於空白狀態。
再看中國新華網在2004-10-28“臨終關懷正興起:期待更多人的理解和關注”的報導中指出,臨終關懷目前正悄然興起。在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今天,臨終關懷因為承擔了家庭對患病老人的臨終護理責任,因此社會需求越來越大。與此同時,由於受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影響,臨終關懷並沒有得到人們的完全理解和認可。浙江省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先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臨終關懷是以病人和其家屬的意願為中心而對生存時間有限的患者所採取的一系列旨在減輕病人肉體、精神方面痛苦的措施。它使得病人在肉體和精神的痛苦被減少到最小的情況下,寧靜、莊嚴地和這個世界永別。近年來,全國各地很多城市相繼成立了臨終關懷機構,這些機構收費低廉,服務專業,受到了普遍歡迎。僅浙江省為例,共有杭州、寧波等四地四家專業性的臨終關懷機構,還不包括一些醫院開設的臨終關懷床位。臨終關懷的興起有其必然性。人口的老齡化,以及醫療技術的發展,使人的壽命大大延長。但同時老年人的帶病期、傷殘期也延長了。科學調查表明,60歲以上的老年人,80%以上都帶有一種或幾種的疾病。這裡面雖然絕大部分並不需要靠臨終關懷來減輕痛苦,但不可否認的是,依然有一些深受疾病造成的肉體和精神折磨的患者,需要藉助臨終關懷來減少痛苦,體面、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王先益說,儘管如此,臨終關懷目前在中國的推廣還是遇到了諸多難題。首先,臨終關懷在中國還處於培育階段,數量不多,主要是以國有養老機構為主。近年來,一些民營機構投資興辦了不少臨終關懷機構,但在建設過程中受觀念、體制和政策等因素的製約,遇到了不少問題。其次,臨終關懷機構對於環境和人員、服務的要求相對較高,這需要一定的經濟條件支撐。”故此報導可以反映出我國目前在臨終關懷的項目和服務的市場中供需矛盾和服務落後的一個縮影。而“北京壽爾康科學養老諮詢中心”的現代科學養老諮詢服務已經包括了這一類服務,並致力幫助中國各地發展這一項目,提高其專業服務質量而作出自己的貢獻. 有興趣者可以通過我們的網站詳細了解我們的此項服務(詳見>對中國科學養老相關項目的的專業諮詢與服務)並增加對此項目的專業理解(詳見>美國臨終關懷服務項目簡介)。
|
|
|
|
北京養老需求與市場潛力 |
中新網在2005年1月的“2025年北京迎來老齡化高峰”報導中提到,北京將在2025年迎來人口老齡化的高峰,這是專家們在市老齡協會近日召開的研討會上做出的最新預測。據統計,目前北京老年人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已經大大超過了總人口的年均增長速度。總人口的年均增長率約為2.3%,而60歲及以上老人年增長率為4.5%,65歲及以上老人年均增長率高達5.3%。統計顯示,2000年北京老年人口就已經突破了170萬,60歲和65歲以上老人的比例分別是12.54%和8.4%,人口數分別為170.2萬人和14.3萬人。隨著老年人口的激增,社會對老人的贍養壓力進一步加大。最新統計顯示,少兒人口撫養比為17.4%,老年人口撫養比為10.8%,這就意味著每100名勞動人口需要負擔少兒人口17名,負擔老年人口11名。這一數字與1990年相比,每100名勞動人口負擔的少兒人數減少了10名,而負擔的老年人數增加了2名。專家認為,從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和規律看,北京市將在2025年迎來人口老齡化的高峰。屆時,一些現在並不突出的需求,如照料、護理等問題,就可能成為老年人的需求增長點。 北京應該未雨綢繆,建立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相結合的老年經濟供養體系,健全完善北京市養老保障基本製度,提高全市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和保障水平。北京晨報2003-08的“北京人的人均期望壽命已達到77.93歲”的報導說,北京人的人均期望壽命已達到77.93歲,比1950年的35歲左右提高了近43歲。
中國新聞網2004-12的“北京提前進入老齡化城區定制住宅受老人歡迎”報導說,有資料顯示,北京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超過180多萬,佔全市人口的14%,這標誌著北京已提前進入了老齡化社會。針對老年人群數量的增加,一些專門針對老年人的地產項目隨之面市,競爭日漸激烈,更加專業化的老年定制化住宅產品“樂齡公寓”也現身市場。業內人士指出,不同形態的定制化、個性化的老年公寓產品的出現,標誌著老年住宅細分的時代已經到來。一般而言,老年地產趨向郊區化。然而國際老年組織曾作過一個調查顯示,在被訪問的一千多位老年人中,高達91%的老年人表示願意在城區內養老,他們的原因基本一致,即郊區養老容易讓人產生被社會拋棄的感覺。有關研究老年問題的專家發現,老年人最需要的是“熱鬧”而非人們誤以為的“清靜”。此外,老人在郊區養老還會引發其他問題,如醫療。雖然每個老年社區都配備有相應的醫療設施,但是其設施、技術等終究和正規醫療機構有一定的差距,而大型的醫院幾乎都設在城內,一旦老人有緊急或是重大病情,地處郊外社區患者的病情難免會因路途遙遠而延誤。與郊區相比,老人在市區養老就具有郊區社區無法比擬的便利性。市區除了能為老年人提供完整的醫療、學習、休閒等設施外,還能讓老年人隨意保持與社會外界的聯繫。樂齡公寓正是在滿足老人在工作、醫療以及心理等各方面需求的基礎上規劃設計的,可以說,樂齡公寓是真正為老人量體裁衣而定制的住宅產品。業內人士認為,有瞭如此明顯的優勢,“市區養老”這一新方式可能會被更多的老年人所接受。業內人士指出,城區親情老年住宅的上市既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又考慮到整體人群的情感交流問題,更重要的是,老、中、青三代毗鄰而居的住宅開創了一種新的社區居住模式,實現了分而不散、合而不擾、老有所靠、老有所樂的新人居理念。
北京晨報2002-01的社會化養老急迫而艱難的事業”報導一文中指出,據早在1999年進行的人口變動抽樣調查結果反映,北京市60歲以上人口已佔14.98%。調查還顯示,如果按5歲為一個年齡組計,人數最多的一組為35至39歲,佔10.24%;其次為40至44歲,佔9.60%;再次為45至49歲,佔8.69%。由此可以預見,在十餘年後,北京市老年人比例還將大幅度上升,銀髮浪潮將滾滾而至中青年人的負擔係數將明顯提高,養老問題將成為更加突出的社會問題。據統計,2000年末,北京市有各類敬老院、福利院、光榮院290所,床位18680張,職工3921人,收養人數11087人,其中自費6518人。 這些院所大致分為三類:多數是規模不大、設施簡陋但遍布街鄉的與幼兒園模式相似的托老所、養老院,有少數是具有一定規模和一些醫療設施的福利院,如第一、第四福利院。還有少數新建的條件較好但整體上還未形成規模的老年公寓。最具代表性的是兩年前成立的位於北郊祁家豁子的北京市老年公寓。從養老機構的主辦者看,多數是街道、鄉鎮,少數是民政部門,還有少數企業和個人。據統計,在社會養老機構養老的老人不到老年人總數的1%。是老年人都身體健康、生活完全可以自理嗎?答案是否定的。據1999年老年人抽樣調查顯示,有10%以上的老人生活只能部分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有18.05%的老人希望生活上有人照料,有3.58%的老人希望找到合適的養老機構。近兩年,媒體已多次報導獨居老人因病或其他原因致死後多日才被發現的事件。
據中國新聞網2001-10的“北京養老機構功能少入住率不及一半”報導,由於服務設施落後傳統觀念影響,京城萬餘養老床位空閒.由於絕大多數養老機構設施落後、功能單一,無法適應廣大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再加上受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不願意到養老機構去,目前北京市養老機構的平均入住率僅為46.1%,尚有11465張床位無人入住特別是遠郊區縣的養老機構,平均入住率更是不及40%。據統計,截至目前,本市共有政府辦的各類養老機構266所、社會辦的養老機構63所,其中市屬養老機構3所、區縣養老機構7所。這329所養老機構可同時容納21268名老年人入住,但多分佈在遠郊區縣。 329所養老機構多分佈在遠郊區縣,城八區只有116所。據同年的北京日報報導,北京市政府2001年先期投入2500萬元,開始對農村敬老院進行改造,今後3年,全市兩百多所農村敬老院將全部改建成現代化的農村社會福利中心。與此同時,市政府和各區縣還陸續投資新建、改建、擴建一批設施先進、功能齊全的市級、區縣級養老機構,市政府還將在昌平區興建一座全封閉的現代化老年社區,以滿足不同老年人的服務需求。
據北京晚報2001-10的“平均壽命不低總體健康狀況欠佳,北京三位老人倆有病”的報導說,北京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就在國內率先步入老年社會。到21世紀,更是一股銀髮浪潮襲來,進入了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長期。如今,過重陽節的人要比過兒童節的多。北京市的人均壽命為74歲。據統計,到2025年,北京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超過400萬。 “平均壽命不低,但總體健康狀況欠佳”,這是北京老年保健與疾病防治中心湯哲主任對目前老年人生存狀態的評價。他介紹說,在北京,3位老年人中就有兩位患病,4位老人中有1位患有不同種類的殘疾。而且在患病的老年人中,有一半人得的還不止一種病。另外還有20%的老人心理不健康,抑鬱症是老年人中比較常見的。老年人的疾病不同於青壯年,有其特殊性。最常見的是高血壓、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和呼吸系統疾病。所有人群中慢性病患病率為32%,而老年人中竟高達74%。他們帶病生存,其中有不少人就醫難,住院難。現有的醫療服務模式不便也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之一。湯主任說,如果做好老年人疾病的防治,則可以使他們“病而不殘”,生活自理,提高生存質量,減少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因此,當今社會迫切需要老年醫學.最新調查數據表明,北京市2001年60歲以上的老人已超過200萬。今後5年,北京將基本建成以北京市老年公寓等政府興辦的社會福利機構為示範、其他多種所有製形式的社會福利機構為骨幹、社區福利服務為依托、居家供養為基礎的社會福利服務網絡。同時使老年福利設施床位總數達到3萬張,基本實現養老床位佔老年人口總數的1.5%。據北京青年報2000年1月的“社區服務將網絡化”的報導說, 北京市將在八個城近郊區建社區服務網絡中心.在北京市,70%的區縣建成不少於3000平方米的區縣級社區服務中心,80%以上的街道辦事處建有社區服務中心,其中面積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達到40%,這是2000年北京市加快建設社區服務實體制定的目標。
中新社北京八月十七日電題:北京城市老人渴求“精神贍養”.記者從北京市婦聯獲悉,當前中國家庭結構變化的主要趨勢是家庭結構小型化、核心化。在此趨勢下則是空巢家庭增多,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根據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會的一項調查表明,北京市一百七十八萬老年人口中,居住在空巢家庭的女性老人佔其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九點三六,處於空巢家庭的男性老人佔其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二點五六。該調查顯示,一部分老人需求獨立的個人生活空間,表示不願意和子女同住。北京市調查不願與子女同住的女性老人佔百分之二十八點一七,男性老人佔百分之三十一點四七。調查同時顯示,老年人多願晚年主要由子女照料,但因子女工作忙,居住地遠等原因難以照料。不和老人同住的子女,大多不僅難以承擔日常生活的照料,就是回家探望也並非常事。與老人同住的子女,身處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工作忙、應酬多,不僅照料父母有困難,往往還需要父母幫助照顧孩子和家務。
|
|
|
|
上海養老需求與市場潛力 |
來自上海2005-05的消息說,儘管上海養老床位每年以3000張的速度遞增,養老床位佔老年人口的比例為1.3%左右,但養老床位仍呈現供小於求的態勢.文匯報2001-10-25,最新資料統計,上海有60歲以上人口近242萬,佔總人口18.3%;是50年代初期的6倍,高齡老人是38倍。 2025年,上海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469萬,上海每3人中將有1個老年人。而上海現有養老機構438所,有2.8萬張床位,僅能滿足全市1%老人的養老需求;即使到2005年,養老床位也只能有4萬張。上海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長呼喚“居家養老”。市民政局從去年8月開始在黃浦、長寧、虹口、靜安、嘉定、楊浦6個區試行居家養老服務,今年年初,市民政局在全市推廣居家養老服務方式,目前,各區縣已成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文匯報2001-10報導說“居家養老”將成為今後五年中上海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模式,記者從上海市老齡工作會議上獲得的信息。工作會議決定,在今後的五年中,在建立多層次老年社會保障體系的同時,充分發揮家庭在經濟供應、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方面的積極作用,走國家、社會、單位、家庭相結合的養老保障道路。工作會議提出,要倡導居家養老的社會化養老模式,努力形成以家庭為載體、社區養老服務為依托、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為後盾的居家養老體系。
據上海新民晚報2002-03-19的上海老齡化速度加快的報導說,高齡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本是社會文明進步標誌,但由此帶來的高齡老人生活護理問題卻越來越突出。上海市老齡科研中心副主任桂世勳指出,上海的高齡老人中,完全喪失自理能力的已有8萬多人,他們大多由子女照顧,但由於子女缺乏專業的護理知識,又沒有充裕的時間服侍老人,老人得不到必要的護理。人口老齡化、老年人高齡化和家庭小型化的社會發展趨勢,使家庭對老年人的護理照料功能逐步弱化,大量的養老服務功能需要社會提供;而中國的傳統觀念,又使絕大部分老人都選擇不離開原居住區的養老方式。因此,發展以居民區為主要載體的“社區照料”居家養老服務,已經開始應運而生了。據解放日報和上海熱線報導,上海的居家養老服務已向國際水平看齊。上海市已經在六個試點區啟動居家養老方面新的模式。這些模式就服務內容而言,同美國等發達國家類似。
展望社會養老模式,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桂世勳在上海城市社區老年照料問題研究一文中指出,在今後相當一段時期內養老機構的發展還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儘管目前及今後上海城市老人中要求入住養老機構的比例很小,但要在數量和硬件、軟件的質量上滿足老年人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據上海市民政福利事業管理處統計,1999年末全市民政系統養老機構406家,床位24237張②;另據原上海市老齡委員會事業發展部統計,1999年末全市衛生系統共有老年護理院35家,床位2840張③。兩個系統合計養老機構床位數為27077張,僅佔全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人數的1.14%,佔全市65歲及以上戶籍老人數的1.49%。特別是臥床不起的老人及其家屬迫切需要的養護類床位數的比重小,嚴重供不應求。此外,現階段上海市相當一部分養老機構硬件設施還較差,服務水準不高,康復訓練、心理疏導等尚未引起重視。
又據中國新華網2002-07-23的“分居養老”報導,“分居養老”已是現代上海人最願意選擇的居家養老方式,上海人已邁入“後距離時代”。市婦聯公佈的一份對本市1006戶家庭入戶訪問的結果顯示,七成以上上海市民贊成分居養老的方式,比贊成同住養老(26.7%)的人群比例高出近3倍。贊成分居養老的上海人同時表示,雖不同住,但要常來往、常照料,他們希望與老人保持親密關係,但又要有距離。養老-若即若離。調查指出,快節奏的工作、追求個人空間等內外因素,正使“同住養老”這一中國傳統的養老方式,在上海人的觀念中悄變。工作忙、行為受限、有不自由感,是現代人想與老人分居的主要原因。調查顯示,雖然多數市民不願與老人同住,但在分居養老的方式中,55.4%的人還是強調要採用“分居,但經常照料老人”的方式。而贊成“分居,請保姆照料”和“分居,付贍養費”的僅佔少數(分別為5.7%與4.9%)。此外,還有7.0%的市民願意採用送敬老院的方式贍養老人。也就是說,雖然希望與老人保持互不干涉的生活距離,但這種距離卻不應太遠。不住在一起,但能夠時常探望,這樣的距離正好適合現代人。該調查同時顯示,人均收入越高的家庭越贊成分居養老的方式,反之,低收入家庭則更多傾向於同住的養老方式。在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於500元的受訪者中,40.2%贊成同住養老。而家庭人均月收入超過1500元的受訪者中,該比例僅佔12.4%。在55歲以上的人群中,贊成分居養老的人數也高達2/3。
上海市老齡科研中心對養老設施內老年人精神生活狀況分析指出, 隨著老齡化進程的日益深入,上海的老齡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人們對於老齡化的認識亦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其中,養老設施的發展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家已不再是老年人養老的唯一場所,設施養老也成為一部分老年人的選擇。這不僅是老年人居住和生活方式的一種改變,同時也反映了整個社會在生活方式和觀念上的轉化。提高設施內老年人精神生活質量的幾點建議加強對養老設施內老年人精神生活質量的評估和控制。隨著老齡化的發展,興辦養老設施將是一項非常具有前景的產業,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社會力量的介入。無論是養老設施的新建還是改造,首先都應當在硬件上多考慮一些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需要,要為老年人提供便於交流和活動的條件,比如老年人的室內外活動場地及各種設備、綠化地等。對此,在最近頒布的養老設施的建設標準中已作了一定程度的規定。但是硬件設施僅僅是保證老人精神生活質量的基礎,目前尚無對此的具體管理和評估辦法。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社會辦養老設施沒有政府撥款,必須自負盈虧,他們首先要考慮的是生存問題,他們的資金往往有限,如考慮精神生活質量,需要較多投入,經營成本過高又可能導致入住率不足。但是,精神生活對老年人的重要性又日漸突出,將成為影響老人選擇養老設施的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因素,養老設施產業是一個特殊的產業,牽涉到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在考慮利潤的同時又必須兼顧其公眾性和公益性,因此,必須解決好投入與成本之間的關係,切實保護老年人的權益,保證養老設施產業的長遠發展。所以,有關部門要應當結合本市的實際情況,盡快考慮對養老設施內老年人精神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和控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老年人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亦會隨之提高,而其中精神上的需求將會佔越來越重的比例,未來的養老機構不僅要在硬件設施上為老年人提供舒適的衣食居住條件,更要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精神服務。由於設施內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特殊性,管理和服務人員不僅需要有願意為老人服務的愛心,而且需要有良好
|
|
|
|
廣州養老需求與市場潛力 |
南方日報2002-04-從市老齡工作委員會全委“擴大”會議上獲悉,到2010年,廣州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105.4萬人,突破100萬大關;但是,廣州市養老機構、老年服務配套設施嚴重不足,廣州人口老齡化問題十分嚴峻。中國台灣網12月23日消息據廣州市民政局透露,廣州2005年擬全面推行以政府購買服務為導向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為全市老人提供多層次的社區生活照料服務。該模式將由政府出錢,為需要照料的被救濟老人、特困老人、對社會有重大貢獻的老人等提供養老服務。據新華網報導,目前,廣州已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壓力不斷增大。廣州現有60歲以上老人近90萬,佔廣州市戶籍人口的12.5%,其中百歲以上的老人就有365人。然而,托養福利服務機構只有182間,床位總數只有1.8萬多張。為讓更多急需被照料的老人“老有所養”,廣州市民政局草擬了《關於全面推進廣州市社區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提出依托街道養老服務機構和組織,以日間托老和上門服務為主要方式,開展以政府購買服務為導向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為老人提供多層次、多種形式的社區生活照料服務。 2004年08月27日金黔在線訊廣州養老院住客日趨年輕化昔日只是孤苦老人聚居地的養老院,如今漸成很多老年人頤養天年的選擇。在廣州,到養老院安度晚年的老人出現年輕化趨勢。廣州養老業成“朝陽產業”中新社廣州2001-10-13廣州現有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八十多萬,佔全市總人口的一成二左右,隨著社會逐漸步入老齡化,廣州養老業已成為“朝陽產業”。目前,廣州有各類養老院約七十家。在政府的鼓勵下,廣州的養老院一年多來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除了公辦養老院外,民營養老院從去年的二十多家,猛增到現在的五十多家,原有的養老院也掀起擴張床位的熱潮。東方網8月28日消息:廣東數十萬老人認不得子女或家門從有關部門獲悉,患老年性癡呆症的老人,在廣東省約有45萬,其中廣州市約佔7萬。病人和家屬都承受著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經濟壓力,並帶來一系列家庭和社會問題。專家稱此為“21世紀的災難”。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市民對這種疾病的認識相當欠缺,根本做不到早期發現和正確的家庭康復護理,而相應的社區服務與設施也處於空白狀態。南方日報2002-03-12到2005年,廣州省老年人口將達千萬,每5—6個老年人中即有1個高齡老人,李容根副省長指出,人口老齡化問題已成為各級政府必須面對的日益緊迫的。
|
|
|
|
|
新華網2004-12-11報導一項研究顯示老年人社會養老需求日趨強烈。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完成的一項對天津市的人口老齡化預測結果顯示,隨著家庭規模的縮小,老年居住模式的改變,天津市的獨居老年家庭會越來越多。而且,老人年齡增長配偶缺失率逐漸增大,家庭照料資源相對縮減,使老年人對社會化照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需求日趨強烈。報告顯示,社會養老的不足,使家庭養老仍是主要形式。天津市的老年人口在過去的五年間,獨居老年家庭增加了近三個百分點,65歲以上老年人口喪偶率為35.23%。家庭中配偶缺失意味著家庭照料資源的減少,由此會促使老年人對社會照料資源需求的增多和依賴。報告建議,在構建社會化老年照料體系方面,應把重點放在社區照料服務建設上,實施產業化發展方向,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在以社會效益為主的同時,兼顧經濟效益。特別要提出的是強化政府的管理和監督作用,挖掘並有效利用社區的照料資源,使有限的養老公共資源最大限度的滿足老年人的需要。在大力發展社區照料服務時,應首先考慮老年醫療服務。應在社區建立醫療門診,配備相應的醫療設備和醫務人員,送醫送藥服務上門;針對高齡和體弱多病的老人,需重點抓上門服務。高齡和多病老人的自理能力差,因此對上門照料服務的需求會日趨增大;提倡社區照料服務資源的多元競爭,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參與,以促進社區老年照料服務業的發展,從而形成家庭照料為主體、社區照料為依托、機構照料為補充的老年照料體系。
天津空巢老人"家庭比例高達六成以上。 新華網天津頻道6月19日電,天津市有關部門最近開展的對市內六區1000戶老人家庭調抽樣調查,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天津市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達到62.4%,其中獨居的老人有13%,偶居的達49.4%.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鄉住房條件的大幅改善,特別是現代社會兩代人之間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差異,導致家庭規模小型化趨勢加速,這使得單身獨居老人和子女不在身邊的夫妻偶居老人形成的空巢老人逐漸增多。由於老年人的特殊身體條件和精神狀況以及目前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尚未建立、健全等因素,使得空巢老人這一特殊群體需要得到更多的關照。 2002年11月12日天津電視台消息:天津一些老人賣房住養老院一些老人賣房住養老院專家稱為明智之舉。據天津市老齡委介紹,最近一段時間,天津幾家檔次較高的老年公寓相繼收住了一些老年夫妻。他們都是將自己的住房賣掉,住進條件較好、收費相對較高的老年公寓中。其費用除去養老保險金以外,所差數額由賣房錢補齊。據天津市老齡委信訪人員介紹,儘管目前賣掉房子選擇,社會養老的都有一些原因,但從長遠看,隨著人口老齡化,將自己的住房處理掉,手中拿著錢住進老年公寓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從有關部門對這些住進老年公寓的老夫妻調查回訪看,他們住進老年公寓後,猶如住進一個大家庭,寂寞大大減少,不僅不用買菜做飯,而且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生活有規律,心情比較舒暢。
來自中國南方日報2004年“老年公寓大有市場”的報導中也提到, 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接近1.2億;老年人患各種疾病的比例高達60%-80%;獨生子女的父母子女少的狀況也會使他們更多地依賴社區服務和選擇不同於現在的養老方式。天津社科院老年問題專家郝麥收教授歷經一年在市內六區進行了社區專題調查,2005-03-11提供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在接受調查的7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有90%的老人讚成社家養老模式,並表示願意成為社家養老院的成員。調查還顯示,被調查的老年人選擇社家養老的因素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社家養老不離家,符合國人傳統生活習慣,可以繼續在家裡得到親情交流;社家養老可以使老人在家同樣獲得傳統養老機構的日常照料、醫護、康復、娛樂、臨終關懷等一體化的專業護理服務
|
|
|
|
山東養老需求與市場潛力 |
據新華社濟南2005-04-27報導的“中國樣老機構正由福利性向盈利性轉型部分私營機構活力旺”一文中指出,目前,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陸續進入婚育年齡,「4+2+1」的家庭模式已經到來。也就是說,一對夫婦要同時時供養四位老人,還要撫養一個孩子。這種現實使中國傳統的以家庭為主的養老模式受到明顯衝擊。家庭養老是中國傳統的養老模式,中國老年人對子女的依賴程度比發達國家要高得多。家庭養老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和時間。在城市,經濟供養一般問題不大,最大的問題是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在廣大農村,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則面臨經濟供養和生活照料雙重壓力。目前中國的空巢家庭越來越多,許多老人的子女不在身邊,子女贍養老人往往「有心無力」,需要更多的社社會服務機構來代替子女為老人提供生活服務,以及適當的精神安慰。與這種社會需求相矛盾的是,目前中國的社會養老機構和養老設施還比較匱乏。山東省約有老年人口1200萬人,約佔全省人口總數的12.4%;而各級各類養老機構的養老設施的床位總和為12.2萬張,每百名老僅擁有1.09張床位。 據了解,目前濟南市部分養老機構爆滿,個別經營有方的老年公寓已經預約到2006年。長期以來,中國社會養老機構一直是由國家承擔的一項項非營利性的福利事業,由於政府資金投入不足,大多數敬老院無力改善自己的基礎設施,遠遠滿足不了老年人的實際需要。目前,養老機構正經歷著由「福利性」向「非福利性」、「營利性」的過渡,出現了諸如國辦民營、承包經營或委託經營等形式,經營者自負盈虧,部分非公有製的養老機構已經煥發出活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