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2亿,并正以每年3.2%的速度急剧增长。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中国有的专家认为,老龄化趋势的加强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问题。
|
|
|
|
|
|
|
养老长期照料体系相关专业项目-中国市场的机遇与潜力
|
|
美国寿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王隅丽
公司执行总裁
美国老年学家, MAG, RCFE, Gerontologist
|
|
纵观中国目前养老的困境和项目短缺,服务质量低下,尤其在缺乏现代养老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和经营的现实情况下,即使许多现有的项目也未能发挥其应有功能,得不到广大老人和其家人的亲睐,故不可能取得或所期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种状况不但体现了对投资的极大浪费(不管其资金来源于国家或个人等私有企业),又加剧了相关项目和服务的继续短缺.如果不改变目前的状况,无论政府或私有企业,个体业对中国养老投资多少,仍然不能满足中1.3.老人日益增长的各类养老服务需求。因此,我们已经看到在21 世纪,中国养老对“长期照料”各类服务项目的迫切需求和市场化发展的巨大潜力。对此消费市场的巨大需求,可以游览我们的>现代科学化养老助残的十大项目在中国开发的市场潜力)一文,找到您对中国现代养老的市场开发和投资有兴趣的项目与服务。
中国老龄办 2008年一月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保障措施是:制定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应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地研究制定本地城乡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规划,并把它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健康发展。 |
|
|
通过中国各界现已认同的中国养老危机,可以看到在21世纪,中国养老将对“长期照料体系”的各类服务项目有着迫切需求和市场化发展的巨大潜力。对于发展中国的养老事业和相关产业,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中国民政部,中国老龄委也相继制定,颁布了许多关于社会,集体与个人兴办养老助残福利事, 企业和设施的优惠政策,从政策上鼓励社会参与,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努力来发展中国自己的养老助残事业。据200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列出的中国2005年经济调控的五大重点中,同时也提出了“要确保国债资金投向农业及社会事业的弱小行业,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众所周知,与中国养老密切相关的长期照料各类项目和服务归属于这个“弱小行业”里。我们的服务将把现代最新的养老科学知识和技术运用于帮助中国养老助残,长期照料体系项目和服务市场开发上,帮助中国的养老事业及长期照料体系中的大多服务项目从中国社会事业等“弱小行业”中迅速崛起。
对于中国现代养老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除了中国老年人口老化的数量与速度,以及中国独有的“独生子女”等特点所造成的现状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落后的养老服务体系和项目发展,以及落后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也大大阻碍里市场的发展。为此,我们可以从下面近几年来,中国许多媒体对中国目前养老项目和服务的相关市场需求报道,尤其是对现在中国老龄化城市和地区对养老项目的市场需求报道,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目前中国养老在“长期照料体系”相关专业项目和服务等领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以及对科学化,专业化,多样化综合养老项目和服务的迫切需要。同时,通过了解中国养老市场相关项目和服务的短缺和需求, 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有兴趣投入到发展,崛起中国现代化,科学化养老体系和项目的同行们,也可以根据这些市场调研的数据和现实需求,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目标来设计规化和经营有关项目和服务,在现代养老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导向下,抓住中国养老的商机,与其他产业一样,以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 即可以帮助中国逐步解决亿万老人和他们家庭养老的困难,又在项目开拓的同时使自己的企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对如何根据自己当地的实情开始创业,选择项目, 科学设计和和规化项目,并如何有效益地经营管理项目以取得较好效益,在当地养老市场上增加自己的竟争能力,更好更快地成功达到市场目标等,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在对老助残领域的“长期照料体系”相关专业项目的一系列服务可以帮助对您取得成功.
(详见> 对中国科学养老相关项目的专业咨询和服务)。
|
|
|
|
|
|
|
|
中国市场总的需求概况 |
据中国新华网 2002-03 的报道指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2亿,并正以每年3.2%的速度急剧增长。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中国有的专家认为,老龄化趋势的加强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问题。自1982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人口少出生了3亿,造成单位家庭的人口呈现出缩量的趋势:1995年城镇家庭平均每户3.7人,到2007年,这一数字将减少到2.9人。再加上妇女普遍就业,单身户、夫妻户的流行,可照料老年人的"资源"越来越少。而在都市化进程越快的地区这一状况将越加严重:据调查,到2015年,上海80%的老年妇女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不与年老的父母同住,高达50%的丧偶率会更加深老年人的孤单,如何照料老年人,将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按照中国的传统道德,照料老人是子女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和许多现实问题之间的矛盾在现有条件下难以调和, 这种传统美德实在难以为继。比如, 在上海的调查中发现,因照顾老人而耽误工作的人将首先被下岗;北京49.8%的人表示工作忙无法照顾老人,在这种情况下,家庭越来越不能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如果国家和社会不能行之有效地找到解决办法,那么,当道德问题转变为普遍的社会问题的时候,结果会怎样?恐怕难以想象。 为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我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这个战略分为五个部分,一是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这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二是重视家庭养老作用,积极推行社区养老服务,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保障体系。四是积极推进老年立法,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五是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营造健康老龄化的环境”。
据《南方都市报》2005的报道:“‘4:2:1’家庭模式在“两会”上引起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有政协委员呼吁,要通过政府立法、社会参与等形式,尽快建立起新型的养老模式,帮助“独生父母”一代缓解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压力。独生子女政策主要的影响是在城市。老人的晚年生活,最基本的需求有三:一是经济收入,二是服务照料,三是亲情慰藉。对于城市中的老人来说,多数人在经济上是可以独立的,有调查数据显示,享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老人比例在50%-70%之间。那么,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服务照料和亲情慰藉了。但是实质性的进展仍然不尽如人意,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希望通过“两会”代表的呼吁,能够使这方面的问题得到国家的重视,能够有可行的和可操作的规划和方案来解决问题.中国社会,尤其是城市社会,正在从一个为温饱而奋斗的社会走向一个以消费为动力的社会,要完成这样一个转变,必须使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就服务照料而言,单靠家庭肯定是不行的,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的是激烈的职业竞争。所以,如果家中的老人卧病不起,需要子女抽出大量的时间来照料老人,子女就得冒被“炒鱿鱼”的风险。因此,社会化的老年服务是必须发展的,而且这种服务的收费应该是一般家庭能够负担得起的。政府有关部门打起“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大旗已经有十余年了,但是实质性的进展仍然不尽如意”.
在2004北京论坛及首届学术大会上,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陈功提出:“社区等非政府组织应介入养老.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由谁来照料?,由于一对年轻夫妇赡养四个老人压力太大,非政府组织应介入为老年人服务。让一对夫妇为各自家里四个老人养老太辛苦”。据扬子晚报 2002-10的 “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报道,“据统计,全国约有1,000万70岁以上高龄老人需要照顾,其中大多数人需要依靠子女供养.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城市老人中,98%的老人目前依靠自我养老,不到2%由社区福利机构担负。由于我国现有的老年人福利设施严重不足,社会福利机构的总床位数不到老年人总数的1%,无法满足老年人养老的需要”。新华网 2002-04报道,“调查显示,我国城市老人集中收养需求强烈.民政部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城市老人希望由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收养的愿望日趋强烈,但当前福利机构的数量仍难以满足老人的需要。中国的社会化养老已势在必行。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政策室近年来对北京1600余名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调查证明,希望入住老年公寓的人数已达10余万人,而目前北京市城乡养老机构拥有的床位数仅占全市老年人的0.6%左右,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从总体上讲,除少量为新建的以外,大多数是利用旧房改建的,设施简陋,服务功能较差,无法适应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特殊需要。另外,可供老年人室外活动的绿地较少。同时,中国老龄协会调研部有关负责人认为,目前已具有相当购买力的老年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10年之后,当现在50岁左右的人进入60岁以后,老年市场的巨大购买力将会充分地显现出来。这批人中有许多人事业有成,退休金和储蓄存款比现在60岁以上老年人有很大的提高,在消费观念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一群体是最早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子女少的状况也会使他们更多地依赖于社区服务和选择不同于现在的养老方式。现在所谓的老年人"高档消费",在10年之后将后变成普通消费。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年消费正日益升温”。
又据中国有关部门近年来的调查报告,老年人对老年住房、公寓、养老院的需求在未来的几年里呈增长趋势。北京市5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中,希望现在住老年公寓和将来入住的老人分别为2.1万和25.4万人。就全国而言,现有4,2000多所养老院,加上社会兴办的老年机构,现收养老人不足100万人,还不到目前全国1.2亿老人人的1%。据信息时报2005-03-10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崔琳日前提交提案,建议将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转为社会化养老,随着老年人口的激增,社会对老人的赡养压力进一步加大,特别是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这一代独生子女目前已陆续进入婚育年龄,其家庭模式为“四二一”,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一个孩子要同时赡养四位老人,随着社会生活品质的不断改善,平均寿命的延长,甚至还将出现“八四二一”家庭。养老压力增大,这一家庭养老格局正在受到严峻挑战,人们对社会化养老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崔琳还建议,从现在开始就立即着手,多渠道、多形式地鼓励全社会或个人出资兴办不同层次的养老院、养老公寓、老年生活中心,以满足老人的多种需求。由国家视同公益事业,提供优惠政策,建立功能齐全的现代老年公寓,为“空巢老人”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如划拨场地,免收税费、无息贷款等。建立多元化的混合型老年保障体系,打破传统型家庭养老保障与现代型社会养老保障的两极思维定式,在政府的主导及引导下,将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结合起来,将”空巢老人”带来的老年保障经济压力与社会服务压力化解在一个责任共担、纵横交错的安全网络之中。
据信息时报2005-03-10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崔琳日前提交提案,建议将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转为社会化养老,随着老年人口的激增,社会对老人的赡养压力进一步加大,特别是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这一代独生子女目前已陆续进入婚育年龄,其家庭模式为“四二一”,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一个孩子要同时赡养四位老人,随着社会生活品质的不断改善,平均寿命的延长,甚至还将出现“八四二一”家庭。养老压力增大,这一家庭养老格局正在受到严峻挑战,人们对社会化养老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崔琳还建议,从现在开始就立即着手,多渠道、多形式地鼓励全社会或个人出资兴办不同层次的养老院、养老公寓、老年生活中心,以满足老人的多种需求。由国家视同公益事业,提供优惠政策,建立功能齐全的现代老年公寓,为“空巢老人”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如划拨场地,免收税费、无息贷款等。建立多元化的混合型老年保障体系,打破传统型家庭养老保障与现代型社会养老保障的两极思维定式,在政府的主导及引导下,将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结合起来,将”空巢老人”带来的老年保障经济压力与社会服务压力化解在一个责任共担、纵横交错的安全网络之中。
据中国神农架记者马凤莲等人2005-4-18的报道,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老人。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随着独生子女的比例不断扩大,一对夫妻赡养多对老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由于子女工作繁忙、无儿无女等方面的原因,越来越多的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而退休后的不适应感、孤独感,导致不少老年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从社会角度来讲应多渠道、多形式地鼓励社会或个人出资兴办不同层次的养老院、养老公寓、老年生活中心,以满足老人的多种需求。把养老服务作为一项公益事业。从不同层面丰富老年生活,从各个方面保障老年人权益。
人民日报2004-01-09“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努力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一文指出, 国务院副总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回良玉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努力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回良玉强调,2004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认真解决关系老年人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生活、医疗、赡养等突出问题,大力发展老年福利事业,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二是把老龄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社区和农村,扎扎实实地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三是健全和完善老龄工作法规、政策,努力构建养老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制定老龄产业政策,大力扶持老龄产业发展。四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基层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开展老龄工作。回良玉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切实加强老龄机构建设,加大老龄事业经费投入。全国老龄委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全国老龄委办公室要发挥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和参谋助手作用。
据三湘都市报2005-4-28“老年病人缘何滞留医院”的报道:老年病人不肯出院,浪费了医疗资源。长沙市医院住院部,遇到了几个很“特别”的老年病人,他们的病情虽然基本得到控制,然而却由于身体、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种种原因而不愿出院,其遭遇虽让人同情但也让医院很为难。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杨教授表示,老年病人因子女不能照顾自己,担心在家里病情突发危及生命,滞留病房已成为现在的一个社会问题。如果子女真有不能亲自护理老人的困难,最好将老年病人送往政府与企业联合成立的康复医院或小一点的医院如区医院、卫生院等地方疗养,因为这些医院也能给病人提供很好的看护,费用相对也低一些。专家提出:最好由社区照顾 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方所长认为,老年病人滞留医院是个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它反映了我国目前社会工作的缺位,即家政服务很不到位,这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并妥善地解决这一矛盾。他指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子女因亲身侍候老年病人而放弃工作职位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也是不现实的。只要子女能够在精神上关爱老年病人,在物质上能为老年病人出钱出力,子女就算尽到了孝心。他建议老年病人在病情得到控制之后,最好不要呆在医院,回家接受“社区照顾”是最好的。一方面,子女晚上回家可给老年病人提供精神上的亲情关爱,不至于让老年病人感到晚景寂寞凄凉;另一方面,白天“社区照顾”提供的钟点陪伴服务、看护服务可使老年人不孤独,在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突发时也可进行及时抢救,收费也相对便宜一些。
2004年07月19日魏萍撰文“若干年后我们在哪里养老?”,并列举如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曾毅教授等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这项调查是在22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的,调查区域总人口为9.8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5.3%。该课题在中标率仅15%的国际科研项目招标的激烈竞争中获胜,得到美国老龄研究院资助,并获得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也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重点科研项目。其结果基本反映了我国高龄老人的生存状况:现状是经济供养依靠子女多,享有社会保障支持少,日常照料依靠子女多,依靠社会少,闲暇时间多,文化生活少,带病的多看病就医的少;国情是国未富人先老”的现实难题,真正有养老金的少,家庭能负担养老的少,在福利院养老的少,社会能承担的少。研究发现,高龄老人在经济、医疗、生活照料等方面正处于人生的高风险期,“相对”和“绝对”贫困老人居多。高龄老人有退休金的比例低,社会保障有限,主要是以家庭经济供养为主,依赖性强且不稳定,经济供养水平处于“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状态。高龄老人是最需要医疗保障的人群,但由于经济困难,看病就医的少,多数农村高龄老人从来没有去看过病。3%的老人患病得不到治疗。调查还发现,高龄老人丧偶率高,有88.3%的老人日常照料更多地依赖其家庭,并开始向隔代转移。家庭照料成员的减少和渠道的单一,使传统生活照料模式遇到严重冲击,严重影响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有多少个老人在福利机构里?调查结果是:城镇平均每个老年福利机构只有老人21名,农村每个老年服务机构里只有15人,与整个老年人口形势极不相称其结果。研究提倡未来应构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强化社区功能提倡民办养老机构,并提供个性化多渠道服务。35年前,中国有赡养老人能力的成人与老年人的比例是6:1,但按照目前的人口变化趋势,再过35年,这一比例将陡降为1:2。也就是说,原来6个人养1个老人,将来会变成1个人养2个老人!怎么个养法?什么才是理想的养老?理想的养老在现实中还有多少障碍?北京大学人口所蔡文媚教授说,理想的养老应该包括物质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及。用这个标准衡量,目前我国的养老水平还远远不够。只有提倡个人、社会、政府多方参与,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融入文化和人文关怀色彩,才有可能接近和实现理想的养老。新华网 2001-10“老年用品呼声高 想爱不敢爱”的报道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老龄化的过程。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1.3亿,占人口总数的10.2%。我国已经正式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据预测,203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3.1亿,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20.42%。到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将达到4.68亿(其中80岁以上人口数达1亿左右),占人口总数的27.71%。老年人口的急剧增长,引起了全社会的关心和关注。
又据中新社北京2004年12月在综述:“保姆荒,老龄化城市的窘慌”的报道说,正陷于前所未有的“保姆荒”冲击中国城市老年人的生活,十万家庭因无人能雇而一筹莫展。与往年不同,这次家政危机与外地人的节前返乡潮并非同步爆发。事实上,今年以来,北京的家政服务业始终存在人力短缺的情况。一项近期调查表明,该市家政服务人员总体供应量比去年减少了三分之一。 酬劳少、行业市场化程度低、职业理念与规范的薄弱等是目前舆论在此问题上的共识。若换个角度看,家政服务之所以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机能,则与中国大城市的老龄化现状和由此产生的养老问题息息相关。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城市家庭约八千万左右,其中三成以上有过用保姆的经历,四成以上的家庭请保姆是为了照顾老人。也就是说,“保姆荒”首先对城市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了冲击。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老年人口数均居世界之冠.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来发布的权威性报告指出,二0二八年至二0三六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至三亿以上,年均增加一千万人,每五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步入老龄社会的时间则要更早。过去的调查显示,这些城市中 “空巢家庭”的比例均超过三成。另一方面,当城市总人口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现象也在凸显。这两种变化结合起来必然涉及到最需要社会关照的养老问题。 北京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社会医学部的研究报告显示,约五分之一的六十岁以上老年人生活依赖照料帮助,体现了高龄老人的依赖率明显加大。哈尔滨日报在2001-10-08的”老年人口高达99.2万 哈尔滨市病患老人找保姆难”的报道说 据当时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哈市老年人口高达99.2万。需要找人照顾的不在少数, 病患老人找保姆为何如此之难, 其主要原因一是大多数雇主都要求找一些有经验的保姆, 二是农村进城打工的年轻保姆不但缺乏经验,而且一般都不愿意照顾病患老人。
从近期养老市场需求的部分媒体报道来看,首先是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专家最新出版的《2004年中国社会蓝皮书》.该蓝皮书提出,中国将面临在21世纪50年中, 前20年就业压力大, 后30年养老压力大的问题。专家认为, 如果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 现在的独生子女将不得不步履沉重地度过自己的成年时代。 据中国有关部门近年来的调查报告,老年人对老年住房、公寓、养老院的需求在未来的几年里呈增长趋势。北京市5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中,希望现在住老年公寓和将来入住的老人分别为2.1万和25.4万人。就全国而言,现有42,000多所养老院,加上社会兴办的老年机构,现收养老人不足100万人,还不到目前全国1.2亿老人的1%。来自中国南方日报2004年“老年公寓大有市场”的报道中也提到, 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接近1.2亿;老年人患各种疾病的比例高达60%-80%;独生子女的父母子女少的状况也会使他们更多地依赖社区服务和选择不同于现在的养老方式。天津社科院老年问题专家郝麦收教授历经一年在市内六区进行了社区专题调查,在2005-03-11提供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90%的老人赞成社家养老模式. 该调查还显示,,社家养老可以使老人在家同样获得传统养老机构的日常照料、医护、康复、娱乐、临终关怀等一体化的专业护理服务。
从现存的主要问题和困境的部分媒体报道来看,解放日报2004年11月5日夕阳产业”何时朝阳红?的报道也提到,据统计,到2025年,全国80岁以上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将达690万。而目前中国不少养老机构专业工作人员缺乏,仅凭经验照料老人,除一日三餐外,老人其他需求很难满足;高校也没有设置老年学、老年护理等专业教育。 建议,要发展,亟需规划扶持, 要借助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机构。上海市养老机构目前只有400多家,床位数占老人数只有1.5%,严重供不应求。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社会保障和产业研究王莉莉等人在2004年9月公布的对“北京市社区敬老院服务状况” 调查所存在问题的结论中也指出,服务项目单一,仅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老人在精神、心理上的慰藉需求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医护人员少,照料老人难都是目前存在的主要服务问题。调查还表明北京市养老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学历水平55%在初中及初中以下,他们缺乏相关岗位的技术培训,没有专业的医护知识。这一方面不能满足老人的照料需求,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服务质量纠纷和事故隐患。并且,由于不能很好的满足老人的照料需求,很多敬老院往往不能接收需要长期照料的老人,而多接收一些身体状况较好、没有太多照料需求的老人,从而不能满足那些由于缺乏家庭照料资源而需要住进敬老院的老人的需求。
据中国金豹网报道的“社会养老叫板传统养老”一文指出,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养老问题牵动社会神经.据锦州市民政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锦州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42万左右,仅市区内的老人就有11.2万左右。在城镇,对父母进行经济供养问题不很突出,难的是让子女拿出时间和精力在生活上照料老人。据了解,除了在该市民政部门登记在案的9个养老院、84个乡镇敬老院的入住率达到61%以上外,锦州市建在社区内一些家庭模式私立的老年公寓的入住率已大多超过了90%。在这些走出家庭传统养老方式的老人中,80%以上为自费寻求社会养老的老人。但虽然社会养老已被人们所接受,一些养老院、养老公寓的入住率也在逐年提高,可该市的一些养老机构也在面临着停业的边缘,传统机构受考验,究其原因是类似于人民公社化的敬老院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在人的养老要求。据了解,现在老人选择养老院、老年公寓时除了看中是否离家远近外,入住条件、服务条件的好坏也是吸引老人是否能住进来的决定因素。
从中国东方网2001年8月28日“广东数十万老人认不得子女或家门”的消息报道说,患老年性痴呆症的老人,在广东省约有45万人,其中广州市约占7万人。病人和家属都承受着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经济压力,并带来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专家称此为“21世纪的灾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市民对这种疾病的认识相当欠缺,根本做不到早期发现和正确的家庭康复护理,而相应的社区服务与设施也处于空白状态。
再看中国新华网在2004-10-28“临终关怀正兴起:期待更多人的理解和关注”的报道中指出,临终关怀目前正悄然兴起。在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临终关怀因为承担了家庭对患病老人的临终护理责任,因此社会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由于受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临终关怀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完全理解和认可。浙江省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先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临终关怀是以病人和其家属的意愿为中心而对生存时间有限的患者所采取的一系列旨在减轻病人肉体、精神方面痛苦的措施。它使得病人在肉体和精神的痛苦被减少到最小的情况下,宁静、庄严地和这个世界永别。近年来,全国各地很多城市相继成立了临终关怀机构,这些机构收费低廉,服务专业,受到了普遍欢迎。仅浙江省为例,共有杭州、宁波等四地四家专业性的临终关怀机构,还不包括一些医院开设的临终关怀床位。临终关怀的兴起有其必然性。人口的老龄化,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使人的寿命大大延长。但同时老年人的带病期、伤残期也延长了。科学调查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80%以上都带有一种或几种的疾病。这里面虽然绝大部分并不需要靠临终关怀来减轻痛苦,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一些深受疾病造成的肉体和精神折磨的患者,需要借助临终关怀来减少痛苦,体面、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王先益说,尽管如此,临终关怀目前在中国的推广还是遇到了诸多难题。首先,临终关怀在中国还处于培育阶段,数量不多,主要是以国有养老机构为主。近年来,一些民营机构投资兴办了不少临终关怀机构,但在建设过程中受观念、体制和政策等因素的制约,遇到了不少问题。其次,临终关怀机构对于环境和人员、服务的要求相对较高,这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支撑。”故此报道可以反映出我国目前在临终关怀的项目和服务的市场中供需矛盾和服务落后的一个缩影。而“北京寿尔康科学养老咨询中心”的现代科学养老咨询服务已经包括了这一类服务,并致力帮助中国各地发展这一项目,提高其专业服务质量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有兴趣者可以通过我们的网站详细了解我们的此项服务(详见>对中国科学养老相关项目的的专业咨询与服务)并增加对此项目的专业理解(详见>美国临终关怀服务项目简介)。
|
|
|
|
北京养老需求与市场潜力 |
中新网在2005年 1月的“2025年北京迎来老龄化高峰”报道中提到,北京将在2025年迎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这是专家们在市老龄协会近日召开的研讨会上做出的最新预测。据统计,目前北京老年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总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总人口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3%,而60岁及以上老人年增长率为4.5%,65岁及以上老人年均增长率高达5.3%。统计显示,2000年北京老年人口就已经突破了170万,60岁和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分别是12.54%和8.4%,人口数分别为170.2万人和14.3万人。随着老年人口的激增,社会对老人的赡养压力进一步加大。最新统计显示,少儿人口抚养比为17.4%,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0.8%,这就意味着每100名劳动人口需要负担少儿人口17名,负担老年人口11名。这一数字与1990年相比,每100名劳动人口负担的少儿人数减少了10名,而负担的老年人数增加了2名。专家认为,从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规律看,北京市将在2025年迎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届时,一些现在并不突出的需求,如照料、护理等问题,就可能成为老年人的需求增长点。北京应该未雨绸缪,建立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老年经济供养体系,健全完善北京市养老保障基本制度,提高全市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和保障水平。北京晨报 2003-08的“北京人的人均期望寿命已达到77.93岁”的报道说,北京人的人均期望寿命已达到77.93岁,比1950年的35岁左右提高了近43岁。
中国新闻网2004-12的“北京提前进入老龄化 城区定制住宅受老人欢迎”报道说,有资料显示,北京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80多万,占全市人口的14%,这标志着北京已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针对老年人群数量的增加,一些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地产项目随之面市,竞争日渐激烈,更加专业化的老年定制化住宅产品“乐龄公寓”也现身市场。业内人士指出,不同形态的定制化、个性化的老年公寓产品的出现,标志着老年住宅细分的时代已经到来。一般而言,老年地产趋向郊区化。然而国际老年组织曾作过一个调查显示,在被访问的一千多位老年人中,高达91%的老年人表示愿意在城区内养老,他们的原因基本一致,即郊区养老容易让人产生被社会抛弃的感觉。有关研究老年问题的专家发现,老年人最需要的是“热闹”而非人们误以为的“清静”。此外,老人在郊区养老还会引发其他问题,如医疗。虽然每个老年社区都配备有相应的医疗设施,但是其设施、技术等终究和正规医疗机构有一定的差距,而大型的医院几乎都设在城内,一旦老人有紧急或是重大病情,地处郊外社区患者的病情难免会因路途遥远而延误。与郊区相比,老人在市区养老就具有郊区社区无法比拟的便利性。市区除了能为老年人提供完整的医疗、学习、休闲等设施外,还能让老年人随意保持与社会外界的联系。乐龄公寓正是在满足老人在工作、医疗以及心理等各方面需求的基础上规划设计的,可以说,乐龄公寓是真正为老人量体裁衣而定制的住宅产品。业内人士认为,有了如此明显的优势,“市区养老”这一新方式可能会被更多的老年人所接受。业内人士指出,城区亲情老年住宅的上市既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又考虑到整体人群的情感交流问题,更重要的是,老、中、青三代毗邻而居的住宅开创了一种新的社区居住模式,实现了分而不散、合而不扰、老有所靠、老有所乐的新人居理念。
北京晨报 2002-01的社会化养老急迫而艰难的事业”报道一文中指出,据早在1999年进行的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反映,北京市60岁以上人口已占14.98%。调查还显示,如果按5岁为一个年龄组计,人数最多的一组为35至39岁,占10.24%;其次为40至44岁,占9.60%;再次为45至49岁,占8.69%。由此可以预见,在十余年后,北京市老年人比例还将大幅度上升,银发浪潮将滚滚而至中青年人的负担系数将明显提高,养老问题将成为更加突出的社会问题。据统计,2000年末,北京市有各类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290所,床位18680张,职工3921人,收养人数11087人,其中自费6518人。 这些院所大致分为三类:多数是规模不大、设施简陋但遍布街乡的与幼儿园模式相似的托老所、养老院,有少数是具有一定规模和一些医疗设施的福利院,如第一、第四福利院。还有少数新建的条件较好但整体上还未形成规模的老年公寓。最具代表性的是两年前成立的位于北郊祁家豁子的北京市老年公寓。从养老机构的主办者看,多数是街道、乡镇,少数是民政部门,还有少数企业和个人。据统计,在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的老人不到老年人总数的1%。是老年人都身体健康、生活完全可以自理吗?答案是否定的。据1999年老年人抽样调查显示,有10%以上的老人生活只能部分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有18.05%的老人希望生活上有人照料,有3.58%的老人希望找到合适的养老机构。近两年,媒体已多次报道独居老人因病或其他原因致死后多日才被发现的事件。
据中国新闻网2001-10的“北京养老机构功能少 入住率不及一半”报道,由于服务设施落后传统观念影响,京城万余养老床位空闲.由于绝大多数养老机构设施落后、功能单一,无法适应广大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再加上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去,目前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平均入住率仅为46.1%,尚有11465张床位无人入住特别是远郊区县的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更是不及40%。据统计,截至目前,本市共有政府办的各类养老机构266所、社会办的养老机构63所,其中市属养老机构3所、区县养老机构7所。这329所养老机构可同时容纳21268名老年人入住,但多分布在远郊区县。329所养老机构多分布在远郊区县,城八区只有116所。据同年的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市政府2001年先期投入2500万元,开始对农村敬老院进行改造,今后3年,全市两百多所农村敬老院将全部改建成现代化的农村社会福利中心。与此同时,市政府和各区县还陆续投资新建、改建、扩建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市级、区县级养老机构,市政府还将在昌平区兴建一座全封闭的现代化老年社区,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据北京晚报2001-10的“平均寿命不低总体健康状况欠佳,北京三位老人俩有病”的报道说,北京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在国内率先步入老年社会。到21世纪,更是一股银发浪潮袭来,进入了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期。如今,过重阳节的人要比过儿童节的多。北京市的人均寿命为74岁。据统计,到2025年,北京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400万。“平均寿命不低,但总体健康状况欠佳”,这是北京老年保健与疾病防治中心汤哲主任对目前老年人生存状态的评价。他介绍说,在北京,3位老年人中就有两位患病,4位老人中有1位患有不同种类的残疾。而且在患病的老年人中,有一半人得的还不止一种病。另外还有20%的老人心理不健康,抑郁症是老年人中比较常见的。 老年人的疾病不同于青壮年,有其特殊性。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所有人群中慢性病患病率为32%,而老年人中竟高达74%。他们带病生存,其中有不少人就医难,住院难。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不便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之一。汤主任说,如果做好老年人疾病的防治,则可以使他们“病而不残”,生活自理,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当今社会迫切需要老年医学.最新调查数据表明,北京市2001年60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200万。今后5年,北京将基本建成以北京市老年公寓等政府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同时使老年福利设施床位总数达到3万张,基本实现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5%。据北京青年报2000年1月的 “社区服务将网络化”的报道说, 北京市将在八个城近郊区建社区服务网络中心.在北京市,70%的区县建成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区县级社区服务中心,80%以上的街道办事处建有社区服务中心,其中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达到40%,这是2000年北京市加快建设社区服务实体制定的目标。
中新社北京八月十七日电题:北京城市老人渴求“精神赡养”.记者从北京市妇联获悉,当前中国家庭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在此趋势下则是空巢家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根据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市一百七十八万老年人口中,居住在空巢家庭的女性老人占其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九点三六,处于空巢家庭的男性老人占其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二点五六。该调查显示,一部分老人需求独立的个人生活空间,表示不愿意和子女同住。北京市调查不愿与子女同住的女性老人占百分之二十八点一七,男性老人占百分之三十一点四七。调查同时显示,老年人多愿晚年主要由子女照料,但因子女工作忙,居住地远等原因难以照料。不和老人同住的子女,大多不仅难以承担日常生活的照料,就是回家探望也并非常事。与老人同住的子女,身处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工作忙、应酬多,不仅照料父母有困难,往往还需要父母帮助照顾孩子和家务。
|
|
|
|
上海养老需求与市场潜力 |
来自上海2005-05的消息说,尽管上海养老床位每年以3000张的速度递增,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1.3%左右,但养老床位仍呈现供小于求的态势.文汇报 2001-10-25,最新资料统计,上海有60岁以上人口近242万,占总人口18.3%;是50年代初期的6倍,高龄老人是38倍。2025年,上海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69万,上海每3人中将有1个老年人。而上海现有养老机构438所,有2.8万张床位,仅能满足全市1%老人的养老需求;即使到2005年,养老床位也只能有4万张。上海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呼唤“居家养老”。市民政局从去年8月开始在黄浦、长宁、虹口、静安、嘉定、杨浦6个区试行居家养老服务,今年年初,市民政局在全市推广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目前,各区县已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文汇报2001-10报道说“居家养老”将成为今后五年中上海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模式,记者从上海市老龄工作会议上获得的信息。工作会议决定,在今后的五年中,在建立多层次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充分发挥家庭在经济供应、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方面的积极作用,走国家、社会、单位、家庭相结合的养老保障道路。工作会议提出,要倡导居家养老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努力形成以家庭为载体、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为后盾的居家养老体系。
据上海新民晚报2002-03-19的上海老龄化速度加快的报道说,高龄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本是社会文明进步标志,但由此带来的高龄老人生活护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桂世勋指出,上海的高龄老人中,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的已有8万多人,他们大多由子女照顾,但由于子女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又没有充裕的时间服侍老人,老人得不到必要的护理。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高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使家庭对老年人的护理照料功能逐步弱化,大量的养老服务功能需要社会提供;而中国的传统观念,又使绝大部分老人都选择不离开原居住区的养老方式。因此,发展以居民区为主要载体的“社区照料”居家养老服务,已经开始应运而生了。据解放日报和上海热线报道,上海的居家养老服务已向国际水平看齐。上海市已经在六个试点区启动居家养老方面新的模式。这些模式就服务内容而言,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类似。
展望社会养老模式,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桂世勋在上海城市社区老年照料问题研究一文中指出,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养老机构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尽管目前及今后上海城市老人中要求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很小,但要在数量和硬件、软件的质量上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据上海市民政福利事业管理处统计,1999年末全市民政系统养老机构406家,床位24237张②;另据原上海市老龄委员会事业发展部统计,1999年末全市卫生系统共有老年护理院35家,床位2840张③。两个系统合计养老机构床位数为27077张,仅占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人数的1.14%,占全市65岁及以上户籍老人数的1.49%。特别是卧床不起的老人及其家属迫切需要的养护类床位数的比重小,严重供不应求。此外,现阶段上海市相当一部分养老机构硬件设施还较差,服务水准不高,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尚未引起重视。
又据中国新华网 2002-07-23的“分居养老”报道,“分居养老”已是现代上海人最愿意选择的居家养老方式,上海人已迈入“后距离时代”。市妇联公布的一份对本市1006户家庭入户访问的结果显示,七成以上上海市民赞成分居养老的方式,比赞成同住养老(26.7%)的人群比例高出近3倍。赞成分居养老的上海人同时表示,虽不同住,但要常来往、常照料,他们希望与老人保持亲密关系,但又要有距离。养老-若即若离。调查指出,快节奏的工作、追求个人空间等内外因素,正使“同住养老”这一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在上海人的观念中悄变。工作忙、行为受限、有不自由感,是现代人想与老人分居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虽然多数市民不愿与老人同住,但在分居养老的方式中,55.4%的人还是强调要采用“分居,但经常照料老人”的方式。而赞成“分居,请保姆照料”和“分居,付赡养费”的仅占少数(分别为5.7%与4.9%)。此外,还有7.0%的市民愿意采用送敬老院的方式赡养老人。 也就是说,虽然希望与老人保持互不干涉的生活距离,但这种距离却不应太远。不住在一起,但能够时常探望,这样的距离正好适合现代人。该调查同时显示,人均收入越高的家庭越赞成分居养老的方式,反之,低收入家庭则更多倾向于同住的养老方式。在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500元的受访者中,40.2%赞成同住养老。而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1500元的受访者中,该比例仅占12.4%。在55岁以上的人群中,赞成分居养老的人数也高达2/3。
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对养老设施内老年人精神生活状况分析指出,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上海的老龄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对于老龄化的认识亦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其中,养老设施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家已不再是老年人养老的唯一场所,设施养老也成为一部分老年人的选择。这不仅是老年人居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改变,同时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在生活方式和观念上的转化。 提高设施内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几点建议 加强对养老设施内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评估和控制。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兴办养老设施将是一项非常具有前景的产业,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社会力量的介入。无论是养老设施的新建还是改造,首先都应当在硬件上多考虑一些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需要,要为老年人提供便于交流和活动的条件,比如老年人的室内外活动场地及各种设备、绿化地等。对此,在最近颁布的养老设施的建设标准中已作了一定程度的规定。但是硬件设施仅仅是保证老人精神生活质量的基础,目前尚无对此的具体管理和评估办法。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办养老设施没有政府拨款,必须自负盈亏,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问题,他们的资金往往有限,如考虑精神生活质量,需要较多投入,经营成本过高又可能导致入住率不足。但是,精神生活对老年人的重要性又日渐突出,将成为影响老人选择养老设施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养老设施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牵涉到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在考虑利润的同时又必须兼顾其公众性和公益性,因此,必须解决好投入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切实保护老年人的权益,保证养老设施产业的长远发展。所以,有关部门要应当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尽快考虑对养老设施内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和控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亦会随之提高,而其中精神上的需求将会占越来越重的比例,未来的养老机构不仅要在硬件设施上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衣食居住条件,更要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精神服务。由于设施内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特殊性,管理和服务人员不仅需要有愿意为老人服务的爱心,而且需要有良好
|
|
|
|
广州养老需求与市场潜力 |
南方日报2002-04-从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全委“扩大”会议上获悉,到2010年,广州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05.4万人,突破100万大关;但是,广州市养老机构、老年服务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广州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中国台湾网12月23日消息 据广州市民政局透露,广州2005年拟全面推行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导向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为全市老人提供多层次的社区生活照料服务。该模式将由政府出钱,为需要照料的被救济老人、特困老人、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老人等提供养老服务。据新华网报道,目前,广州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压力不断增大。广州现有60岁以上老人近90万,占广州市户籍人口的12.5%,其中百岁以上的老人就有365人。然而,托养福利服务机构只有182间,床位总数只有1.8万多张。为让更多急需被照料的老人“老有所养”,广州市民政局草拟了《关于全面推进广州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依托街道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以日间托老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开展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导向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老人提供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社区生活照料服务。2004年08月27日金黔在线讯广州养老院住客日趋年轻化昔日只是孤苦老人聚居地的养老院,如今渐成很多老年人颐养天年的选择。在广州,到养老院安度晚年的老人出现年轻化趋势。广州养老业成“朝阳产业”中新社广州2001-10-13广州现有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八十多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一成二左右,随着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广州养老业已成为“朝阳产业”。目前,广州有各类养老院约七十家。在政府的鼓励下,广州的养老院一年多来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除了公办养老院外,民营养老院从去年的二十多家,猛增到现在的五十多家,原有的养老院也掀起扩张床位的热潮。东方网8月28日消息:广东数十万老人认不得子女或家门从有关部门获悉,患老年性痴呆症的老人,在广东省约有45万,其中广州市约占7万。病人和家属都承受着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经济压力,并带来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专家称此为“21世纪的灾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市民对这种疾病的认识相当欠缺,根本做不到早期发现和正确的家庭康复护理,而相应的社区服务与设施也处于空白状态。南方日报 2002-03-12到2005年,广州省老年人口将达千万,每 5—6个老年人中即有1个高龄老人,李容根副省长指出,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日益紧迫的。
|
|
|
|
|
新华网 2004-12-11报道一项研究显示老年人社会养老需求日趋强烈。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完成的一项对天津市的人口老龄化预测结果显示,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老年居住模式的改变,天津市的独居老年家庭会越来越多。而且,老人年龄增长配偶缺失率逐渐增大,家庭照料资源相对缩减,使老年人对社会化照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求日趋强烈。报告显示,社会养老的不足,使家庭养老仍是主要形式。天津市的老年人口在过去的五年间,独居老年家庭增加了近三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丧偶率为35.23%。家庭中配偶缺失意味着家庭照料资源的减少,由此会促使老年人对社会照料资源需求的增多和依赖。报告建议,在构建社会化老年照料体系方面,应把重点放在社区照料服务建设上,实施产业化发展方向,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特别要提出的是强化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作用,挖掘并有效利用社区的照料资源,使有限的养老公共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在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时,应首先考虑老年医疗服务。应在社区建立医疗门诊,配备相应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送医送药服务上门;针对高龄和体弱多病的老人,需重点抓上门服务。高龄和多病老人的自理能力差,因此对上门照料服务的需求会日趋增大;提倡社区照料服务资源的多元竞争,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以促进社区老年照料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形成家庭照料为主体、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老年照料体系。
天津空巢老人"家庭比例高达六成以上。新华网天津频道6月19日电,天津市有关部门最近开展的对市内六区1000户老人家庭调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天津市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达到62.4%,其中独居的老人有13%,偶居的达49.4%.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住房条件的大幅改善,特别是现代社会两代人之间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差异,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加速,这使得单身独居老人和子 女不在身边的夫妻偶居老人形成的空巢老人逐渐增多。由于老年人的特殊身体条件和精神状况以及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等因素,使得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照。2002年11月12日天津电视台消息:天津一些老人卖房住养老院一些老人卖房住养老院 专家称为明智之举。据天津市老龄委介绍,最近一段时间,天津几家档次较 高的老年公寓相继收住了一些老年夫妻。他们都是将自己的住房卖掉,住进条件较好、收费相对较高的老年公寓中。其费用除去养老保险金以外,所差数额由卖房钱补齐。 据天津市老龄委信访人员介绍,尽管目前卖掉房子选择,社会养老的都有一些原因,但从长远看,随着人口老龄化,将自己的住房处理掉,手中拿着钱住进老年公寓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从有关部门对这些住进老年公寓的老夫妻调查回访看,他们住进老年公寓后,犹如住进一个大家庭,寂寞大大减少,不仅不用买菜做饭,而且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生活有规律,心情比较舒畅。
来自中国南方日报2004年“老年公寓大有市场”的报道中也提到, 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接近1.2亿;老年人患各种疾病的比例高达60%-80%;独生子女的父母子女少的状况也会使他们更多地依赖社区服务和选择不同于现在的养老方式。 天津社科院老年问题专家郝麦收教授历经一年在市内六区进行了社区专题调查,2005-03-11提供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90%的老人赞成社家养老模式,并表示愿意成为社家养老院的成员。调查还显示 ,被调查的老年人选择社家养老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社家养老不离家,符合国人传统生活习惯,可以继续在家里得到亲情交流;社家养老可以使老人在家同样获得传统养老机构的日常照料、医护、康复、娱乐、临终关怀等一体化的专业护理服务
|
|
|
|
山东养老需求与市场潜力 |
据新华社济南2005-04-27报道的“中国样老机构正由福利性向盈利性转型 部分私營机构活力旺”一文中指出, 目前,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陆续进入婚育年齡,「4+2+1」的家庭模式已经到來。也就是說,一对夫妇要同时時供养四位老人,还要抚养一个孩子。这种现实使中国传统的以家庭為主的养老模式受到明显冲击。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中国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賴程度比发达国家要高得多。家庭养老要有足夠的经济实力和时间。在城市,经济供养一般问题不大,最大的问题是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在广大农村,越來越多的独生子女则面临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双重压力。目前中国的空巢家庭越來越多,許多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子女贍养老人往往「有心无力」,需要更多的社社会服务机构來代替子女为老人提供生活服务,以及适当的精神安慰。与这种社会需求相矛盾的是,目前中国的社会养老机构和养老设施还比较匮乏。山東省約有老年人口1200万人,約佔全省人口总数的12.4%;而各級各类养老机构的养老设施的床位总和为12.2万張,每百名老仅拥有1.09張床位。据了解,目前济南市部分养老机构爆满,个别经营有方的老年公寓已经预约到2006年。长期以來,中国社会养老机构一直是由国家承擔的一项項非營利性的福利事业,由於政府資金投入不足,大多数敬老院无力改善自己的基础设施,远远滿足不了老年人的实际需要。目前,养老机构正经历着由「福利性」向「非福利性」、「營利性」的过渡,出現了诸如国办民营、承包经营或委託经营等形式,经营者自负盈亏,部分非公有制的养老机构已经焕发出活力。 |
|
|
|
|
|
|